父母的吼叫,是孩子一生的噩梦
添加时间:2018-11-18 19:20:34 作者:nanjing 点击数:

1.前几天加班到很晚回家,一进楼道就听见一个孩子哇哇的哭声。

 
 
等到了家门口才发现,邻居家6岁多的男孩儿正蜷缩在墙角哭泣,而他家的门紧闭。我走上去安慰孩子,听见屋里传来妈妈的怒吼:什么时候不哭了,再进来!
 
 
2.我敲门把孩子送进屋,男孩的妈妈说:“这孩子就是太倔了,不给他点教训不行。”
 
 
说完又转身对孩子说:“下次再哭,就直接去门外哭。”
 
很心疼这个男孩。
我想,他一定经历了一个非常恐惧的心理过程。
 
 
小的时候我也曾有过类似的经历。忘记是犯了什么错,被爸爸关在门外思过。那种被抛弃的恐惧,至今回想起来还那么清晰。
当时心里只有一个想法:让我进屋,我什么都听你们的。
 
 
后来,很怕听到“被关在门外” 这样的话,对我来说,那是最严厉的惩罚。
 

给女儿读过一本绘本印象特别深刻。企鹅妈妈对着企鹅宝宝大吼,把企鹅宝宝的身体震得四分五裂。后来,妈妈找回了宝宝支离破碎的身体,重新缝在了一起 。企鹅宝宝回来了,可是缝起来的身体还是原来那个吗?
 
看似完整,却早已伤痕累累。
 
 
对孩子的怒和吼,就像是无形的刀,是会在孩子的心里留下伤疤的。

(1)妈妈发脾气1分钟,孩子可能会记一辈子
 
 
记得之前,带着女儿出去吃饭,看见这么一对母女。
 
 
吃饭时女孩不小心把菜洒在了衣服上,妈妈冲着女儿大喊:
 
 
“不让你乱动,偏不听话。”
 
 
“你看看你的衣服,全都脏了。”
 
 
“这饭还怎么吃?”
 
 
妈妈一边训孩子,一边拉扯孩子把外衣脱掉。在整个过程中,孩子变得异常安静,任由妈妈摆布,满脸无措与泪痕。
 
也许,我们在训完孩子后转身便消气了,但在孩子心里留下的伤口却并没有消失。
 
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往往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身体、表情、声音的传递,尤其是较小的孩子。他们会通过观察来判断妈妈是否生气。
 
 
或许,我们对孩子发脾气只用了1分钟,但伤害却可能很大。


(2)孩子会不自信,没底气
 
 
上小学时,我有一个女生朋友,胆子很小。在人多的时候从来不敢大声说话,上课被点到名字会吓一跳,回答问题总是结结巴巴。
 
 
一次,学校组织了一个节目,妈妈说好了和她一起上台,但是在节目开始前却变卦了,逼朋友自己上去。
 
 
在听到妈妈说“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没用的东西”后,朋友最终还是硬着头皮上台了。
 
 
已经忘记了是什么节目了,但她那双含泪表演的眼睛,却一直印在了我脑海中。
 
 
现在想想,朋友曾经性格中透露的不自信,怕是与妈妈的教育方式脱不了干系。
 
 
妈妈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孩子会无条件地相信妈妈、依赖妈妈。如果妈妈总是对孩子歇斯底里,孩子很有可能变得没有自我认同感。
 
 
父母吼出来的往往不是威严,而是孩子的不自信。

(3)孩子情绪化严重
 
 
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由童年的不幸造成的。经常发脾气的父母,孩子的脾气也好不到哪儿去。
 
 
还记得那个因为和家人争执而服农药自杀的“杀鱼弟”吗?他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受到的委屈,这种决绝赴死的心境让人心痛不已。据说,“杀鱼弟”的爸爸经常打骂他,最严重的一次,孩子差点摘除眼球。
 

把随意宣泄情绪当作控制孩子的手段,这注定了孩子不会有一个开心的童年。而动不动就发脾气打骂孩子的父母,这种“恶”还可能会遗传给孩子。


(4)孩子很乖,爱讨好人
 
 
曾经遇见过一位妈妈,她8岁的女儿十分乖巧。
 
我在和妈妈谈话的时候,小女孩主动给我倒茶;见我手上滴了水,赶紧给我拿纸巾;我走的时候,小姑娘把鞋子提前给我拿了出来,摆得工工整整。
 
 
看得出这位妈妈对自己女儿的表现很满意,她说,自己的脾气不好,经常发火,但孩子性格却很好,幸好不随她。
 

孩子真的是天生“性格好”吗?我心存疑问。
 
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十分周到,但她还是个孩子呀。我和妈妈的谈话,她其实完全可以不必参与,玩她想玩的,做她想做的。
 
 
或许在别人眼里那是懂事,是高情商,但这样被“训化”出来的孩子,真的很可怜。
 
孩子很会看大人的脸色。对于父母的情绪波动,孩子能很敏感的感知到。经常对孩子发脾气,孩子可能会变得为了你的需求去讨好你。
 
 
孩子的这种“乖” ,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


(5)最有效的沟通,只需要做到这两点
 
 
养育孩子的路很长,也很累。我们每一位父母都做不到完全不发脾气,但是起码可以做到把情绪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其实孩子并没有那么难沟通,只是大多数父母都没有掌握对的方法。


方法如下:
 
 
1.听得懂孩子的反话
 
 
很多父母对孩子发火,是因为孩子总是和你“对着干”。
 
 
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男孩总是不听话,爸爸经常会用皮带抽打他。时间久了,孩子习以为常。见爸爸脸色不对,他会主动拉下裤子:“你打吧。”
 

小男孩真的希望被打吗?
他不怕疼吗?
 
并不是。
 
 
孩子说的是反话,他并不是为了气爸爸,只是他已经不知道如何能够让爸爸消气了。
 
通常情况下,我们冲孩子发脾气、大吼大叫时,孩子脑子在想些什么呢?
 
 
他可能在盘算:“快吼完了,这就骂完了……”
 
 
此时如果你再追问一句:“听懂了吗?”
 
得到的答案肯是:懂了。
 
但孩子说的不是真的,只有说假话、反话他才能逃过一截。
 
当我们发火的那一刹那,其实就是在用这种形式让孩子屈服。
 
孩子要么沉默,要么反抗,而这两种结果对孩子来说都已造成伤害。
 
听得懂孩子的反话,你便掌握了与孩子沟通的窍门。


2.少说消极的话,多说积极的话
 
 
消极与积极的回复,对孩子产后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孩子做事非常慢,有的妈妈会说:“快点儿,别磨蹭!”
有的妈妈则会说:“你做得不错,要是效率再高点就好了。”
 

这两种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例如:一个孩子在打开冰箱时,不小心把一大罐牛奶打翻了。
他特别害怕,担心妈妈会骂他。
 

结果妈妈看见了却说:
 
“哇!我从来没有看过如此壮观的牛奶海洋,好漂亮哦!”
 
 
“你愿意不愿意帮妈妈一起把牛奶打扫干净?”
 
 
妈妈在和孩子一起收拾完后,又告诉孩子:
 
 
“要双手一起拿,这样牛奶才不会松掉。”
 
 
此后,孩子再也没有打翻过牛奶瓶。
 
对孩子大发雷霆,换来的,往往是孩子暂时的妥协。而当你语调轻缓,低声对孩子说话时,收获的可能是孩子发自心理的认同。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我也知道吼孩子不对,但真的做不到呀。

其实,我们不需要压抑情绪,但一定要懂得在孩子面前控制情绪。
为人父母,我们有这个义务。
 
 
在每次发脾气之前,先在心里默数30个数,或者直接到另一个房间待上几分钟再回来。
这个方法很简单,却真的很管用。
 
你的行为孩子看在眼里,你的克制对孩子来说是榜样。
 
 
要知道,父母不快乐,孩子也不会快乐。控制情绪,亦是控制人生,愿我们交付给孩子的,是一个快乐的人生。

“金色雨林的测评系统是针对3-14岁儿童研发的,实验结果经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心身健康联合促进实验室论证具有科学性。该系统由家长报告、学生测评、测评师观察三部分组成,在大数据库和科学计算方法的支持下,生成详尽测评报告,定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成为智能配课系统为孩子定制专属课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帮您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