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记忆力是如何一步步提高的呢?
添加时间:2019-05-26 18:36:27 作者:nanjing 点击数:
平时在和家长们的闲谈间,你总能发现一些喜欢夸奖自己孩子聪明的父母,而定义孩子是否“聪明”的其中一个共识就是“我们家这个孩子记性特别好。什么事情听过或看过一遍就过耳(目)不忘。反之,家长对不那么“聪明”的孩子就会说“我们家这孩子不长记性,学过就忘。别的孩子学一遍就会的东西,教了他/她不知道多少遍也记不住。”
这是典型的两种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行为,而评价的标准都建立在“记忆力”这件事上。尤其是在孩子进入小学阶段以后,记忆力更是成了一个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一个标杆,它比专注力的重要性更易被发现,但是家长们对于孩子该从多大开始训练记忆力、如何训练孩子的记忆力其实并不太了解,大部分人都误认为记忆力是一种天赋,而非能力。
3岁以前是孩子记忆力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图像记忆。孩子之所以能在一瞬间分辨出熟悉或不熟悉的人,并不是对某一个人的脸有观察和记忆的能力,而是在过去反复的重现刺激中,孩子把他/她看到过的人的整个面孔,包括服饰发型等元素变成一个整体留作记忆,存到大脑里。
只要你简单回想一下就会意识到,孩子3岁前,常常不能接受父母在衣着上、发型上有太大的变化。一旦发现妈妈的发型变化了、化浓妆了,孩子就会表现出不安或哭泣,并且强烈要求妈妈恢复“原貌”才能安静下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约为0-3岁)有的都是对图像记忆。因此,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训练记忆力,就要多用图形卡片来反复训练孩子的识图(记忆)能力。
等到孩子到了3、4岁(幼儿园小班和中班)就会进入到记忆力的第二个阶段——观察与联想记忆。这个阶段父母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兴趣、满足孩子需求的方式让孩子对很多事物有更多细节的记忆,尤其是对食物的辨识能力。所以,这个时候父母可以从食材外形的不同点来引导孩子辨识味道。延伸出去,家长还可以将一些玩具结合游戏的方法让孩子的感受和物品之间做联系,也可以给孩子多讲故事,慢慢地,孩子的记忆习惯就可以从局部过度到整体,并且加入自己的思考。
很多幼儿园会在中班的时候就开始教孩子认字、背古诗、学写笔画甚至开始练字,我个人是不建议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强行进行诵读背记训练的。除非你有办法让你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有他/她们所期待的乐趣和快乐的感觉。至于练字,要结合孩子手腕和手部的小肌肉发育情况,可以先学毛笔字再学铅笔字。
孩子到了大班或进入小学一年级阶段就进入了记忆的第三个阶段——想象力记忆。比如:当你的孩子开始喜欢你给他/她的故事的时候开始,就说明孩子已经进入这个阶段。
一旦孩子开始进入这个阶段,就说明他/她像一块准备好了吸收大量水分的海绵一样:你可以正式开始教孩子读诵背记了,只是他/她们依然需要借助对话、情景(画面感)、语气变化、声调变化、互动和构建等不同方式,在获得各种丰富感受的同时学习和提高记忆力。
要注意的是,在记忆过程中,最先听到或看到的事物和最后听到或看到的事物都会对中间部分的记忆产生影响,比如:你让孩子背诵有五段文字的诗词,往往孩子更容易记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中间的三段常常容易记混。这就是记忆方法需要调整的一个现象。
家长或老师让孩子背课文、背古诗的时候,要给孩子制造一些“分组识记”的机会,即:让孩子将需要背诵的内容多次分段,做有计划的读记。如果在家里的话,最好是允许孩子大声朗读/指读出来,这不但可以帮助孩子记得快记得牢,还能帮助孩子提高自信心。
过了7岁之后,你会发现孩子开始忘记很多7岁之前的事情。这个现象,叫做childhood amnesia:童年失忆。这讲的不是在童年的时候失忆,而是长大了以后对童年的事情失去记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7岁之后的记忆比七岁之前的记忆清楚许多就是这个原因。
但是最近有些研究发现,如果家长能经常以讲故事的方法陪孩子一起回忆,孩子就会在故事中间把他/她们记得的片段补充进去,然后用这样的方式一起重新拼凑对过去发生事情的回忆,孩子的逻辑记忆能力就会在这个过程中提高。
讲故事的方法在心理学里也有两个专门的术语,分别叫做隐喻和叙事治疗。因为每次说故事的时候,我们都会带一些比喻、修饰和声音效果进去,所以哪怕孩子过去的记忆力曾经留存不太美好的事情也可以被重新构建变得越来越美好,在认知记忆的基础上引导孩子换一个角度去看待事物,从而慢慢地改善一些行为上的小偏差。
如果你想要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就要做一个“聪明”的家长。用命令的方法要求孩子记忆是徒劳无功的,只有让孩子在玩中学、在玩中记才是“聪明”的父母会用的方法。你只要想想“你拍一,我拍一,早早睡觉早早起……”这样的拍手歌,就不难想像,利用游戏可以让孩子无意间记住多少东西了。可以训练幼儿记忆力的游戏很多,如说歌谣、讲故事、猜谜语、唱儿歌等等。
很多家长会说“我们平时工作那么忙,哪儿来时间陪孩子做这些啊?!”——确实,社会环境是大部分孩子童年缺失的一个因素。
那么我们就会结合游戏、故事、思维导图、唱歌等方法来逐步训练学龄期孩子的记忆力:
比如:要让孩子记住富士山海拔12365英尺,就可以把富士山假想为“两岁”的山,即前两位数想成12个月(为一岁),后三位数想成365天(为一岁),这样一假想很容易记住。
比如:记阿拉伯数字的字形,可以形象地想成“1像铅笔细长条,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飘,5像鱼钩来钓鱼,6像豆芽咧嘴笑,7像镰刀割青草,8像麻花拧一遭,9像勺子能吃饭,0像鸡蛋做蛋糕。”
比如:在教孩子唱儿歌的时候加上一些肢体动作可以帮助孩子很快记住并唱出来。
比如:想让孩子记住家人和朋友的生日,我们可以教孩子来画一张图。圆心是生日,围绕圆心辐射出去的12个月份里分别填上家人的生日和孩子要好朋友的生日。
比如: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我会跟儿子说“妈妈今天讲个故事,你认真听,听完了可以把这个故事用你想到的样子画出来,然后等爸爸下班回来了你再拿着这幅画讲给你爸爸听。”即使孩子不擅长画画,你也可以鼓励孩子用涂鸦的方式、简笔画的方式来促使孩子自己去寻找方法来记忆刚刚听到过的故事。因为记忆的任务如果目的明确,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有关区域的兴奋性,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帮助孩子记得牢。
比如:我总是会在每天接他放学回家的路上和他闲聊。所谓的闲聊就是想到什么聊什么。在开始聊天之前要先观察孩子今天的情绪,如果孩子的情绪高涨就可以问问他“看你今天很高兴的样子,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发生吗?”,如果孩子的情绪低落就可以问问他“看你低着头,感觉有点不开心,是碰到什么难题了吗?”等等。家长问话的方式是门技术活儿,下次有机会我再另起一篇展开。
和放学时间呼应的是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学校的路上,有时候也可能是吃完早餐后出发以前。我会根据孩子早起的状态来决定今天是否要问问他做了什么梦,有时候儿子也会主动跟我提起他昨晚做了什么梦,或者什么梦也没记住之类的话。释梦是心理学的精神分析领域都会学到的,但是和孩子聊他的梦时切忌大人自己的主观臆测加入,以听孩子描述、帮助他回忆为主。
鉴于现在的孩子学业压力比较重,除了学校作业繁多之外还有很多课外兴趣班、提高班和补习班被安排在放学后、周末、假期,所以即使是幼儿园的孩子身上我们也会发现有压力、压抑、抑郁、内心冲突、不安全感、冲动、多动的言行出现,有些还会直接反应在躯体障碍上(比如:咬指甲、咬嘴唇、玩头发、搓耳朵、抖眨眼、各种不明原因的皮肤过敏、哭泣、打人、尖叫,甚至自伤行为等)。为此,我一般是会在接儿子放学到家以后,先让他做一段放松的冥想,或者只是让他运动一会儿以后,等情绪准备好了再开始做作业。
最后,我想说的是帮助记忆最有力的是情绪和动机。情绪会引起内在神经传导物质的分泌,正向情绪可以帮助记忆,而恐惧、愤怒等负向情绪会伤害记忆。
很多人崇拜记忆,以为记忆力好的孩子就一定有好的将来。但是我倒觉得遗忘是必要的。如果一个人什么都不遗忘,那么太多的细节会塞满他的注意力系统,他的脑子里就不能有空间留给对未知的好奇和想象,他的思维就会被禁锢。
我们现在都错认了教育的目的,把背诵一堆“事实”、考试得高分当作教育成功。但其实教育不是一堆事实的总和,不是只有标准答案。
教育是从你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记忆的、感受到的事情里整和起来的那个“你”。家庭、学校是造就你体验的那所房子,环境是房子面前的那片海,不同的“你”看到的海不一样,从不同的房子里走出来的“你”不一样。
“金色雨林的测评系统是针对3-14岁儿童研发的,实验结果经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心身健康联合促进实验室论证具有科学性。该系统由家长报告、学生测评、测评师观察三部分组成,在大数据库和科学计算方法的支持下,生成详尽测评报告,定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成为智能配课系统为孩子定制专属课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帮您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