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孩子大哭大闹,要先做好情绪的“翻译官”
添加时间:2019-05-26 18:37:34 作者:nanjing 点击数:

有一位妈妈,在当妈妈之前,她以为自己这样好脾气的人,一定能成为一个温柔的好妈妈。

结果生了娃,她发现自己在孩子面前就像变了个人,经常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暴跳如雷、大声呵斥。
她尝试过很多方法克制自己,反倒是把自己憋得脸红脖子粗,连着心悸了好几天。直到她看到了心理治疗师米里亚姆·恰恰姆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她才意识到问题发生在哪里....
 
先来看一则反面案例(也是她每次暴跳如雷的真实写照):
 
爸爸看着报纸,孩子在快活地吃着冰激凌。
 
 
啊哦,冰激凌掉在了地上……孩子心里有些难过起来。
 
 
爸爸看了一眼,给出了自己视角里的“判定”:“没什么大不了的,只是一只冰淇淋嘛。”
 
 
可对于孩子来说,这可是件大事。他最喜欢的冰淇淋没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但是没有经验的他对自己这种感受束手无策。
 
于是他更加难过,开始哭闹起来。
 
爸爸内心的更上一层楼:真小题大做,本来就是你的错,不应该在椅子上晃来晃去。内心里想着:他为什么不乖乖听我的话?
 
 
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完全丧失了理智,他还是个宝宝,不知道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吃不到冰淇淋令他很难过。
 
 
爸爸努力的想要解决这个问题,自己的努力毫无效果,孩子的哭闹令爸爸越发烦躁:“不许哭!”
 
 
爸爸想要孩子意识到是自己的错误,孩子也应该接受这个错误带来的后果,可是孩子此刻完全听不进去,于是他做出了新判定“这孩子被宠坏了,该挨揍了!”
然后父子二人,心情都非常糟糕。
 
 
爸爸没说服儿子。儿子也没解决问题。
 
只有两团愤怒的火焰,一直在噌噌噌的越烧越大。
在这个过程中,问题的本质是孩子出现了(自己无法处理的)麻烦。
 
他希望的是,自己的麻烦、委屈被爸爸看见、理解,或者稍微帮帮他,帮助他缓解这种不舒服的感受。
 
但爸爸只给评价,只给道理,毫不理解孩子的情绪,失去冰淇淋带来的负面感受始终笼罩着孩子。
 
于是这场沟通不但没成功,还让局面更混乱,让两个人的情绪双双冲到了“愤怒之巅”。
 
 
这就是为什么在沟通中,两个人说着说着,都会来气的原因。
 
我想很多家长也是如此,当我们看到孩子脸红脖子粗的哭喊或者乱发脾气打人时,会有2种本能反应:
转移注意力,让他忘掉感受,不再哭了
用严厉手段,惩治这种“坏习惯”。
 
但这常用的两种方法,都是变相的压抑机制。对孩子健康的长远的性格形成存在巨大的问题。
很简单。我们要先解决情绪,再解决问题。
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要尝试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理解他,进行情绪共鸣
 
那我们该如何正确应对呢?看看第二个例子吧。
 
还是那件小事,冰淇淋掉了,但是这次,爸爸选择先对孩子先表示情绪认同。
 
“哦,真是太可惜了。”他喜欢的冰淇淋吃不到了,这个小吃货一定很伤心....
 
孩子听到自己被认同后,就产生了信赖感。这个时候孩子才会逐渐表示真实的感受:“是的,我喜欢吃巧克力冰激凌。“
 
 
爸爸继续接纳孩子的感受:“唉,这是你最喜欢的口味呢......”(潜台词是:我知道你喜欢这个口味,所以吃不到它让你感觉很难受,这是你难受的根源,我能理解。)
 
 
爸爸做到了这一步,孩子的情绪已经被安抚得差不多了。
 
因为,他感到了爸爸的理解,觉得自己被重视了。
 
然后,大家就会开始思考,该怎么改善问题。(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而不是沉浸在情绪中,这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孩子未来的影响极为重要。
 
 
爸爸这时不仅用语言安慰孩子,同时伸出双手,给孩子以拥抱,用爱驱散那一点不快乐的阴霾。
 
孩子感到了全身心的接纳,这让他的情绪已经由消极的,变成了积极的。面对问题的态度,也乐观起来。
 
父子二人一起来想解决办法。爸爸问他:“你现在想要什么呢?”(看见孩子的内心需求和物质需求)
 
“我们可以再买个冰激淋吗?”(让孩子自己提出自己想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爸爸想给他的主观方案,这种方式孩子更好接受)
 
 
在这整个过程中,孩子完全没有生气,喊叫!他只是难过而流泪,这是他情绪的表达方式,也是向爸爸求助的信号。
 
爸爸可以给孩子再买一个冰激凌,并趁机让孩子明白以后吃冰激凌的时候,不要摇晃椅子,这样下次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啦。
 
这样孩子的情绪得到安抚了,也意识到了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冰淇淋会掉,更重要的是孩子还理解了当自己“内心感觉不舒服”的时候应该如何解决问题。
 
不难发现,在第二个例子中,孩子之所以与父亲沟通很好,就是因为父亲采用了一种非常棒的共情方式,满足了孩子“情绪希望被安抚”的需求。
 
倘若父亲从一开始,抱着先入为主的想法和判断,不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要,那么,沟通便会阻滞。
总结一下共情的四个阶段:
 
承认事实(“真是太可惜了”);
倾听与回应(“这是你最喜欢的口味呢”);
肢体接触(“过来跟爸爸拥抱一下”);
问题反馈(“你现在想要什么呢?”)
面对那些不乖和不开心的孩子,我们先不要急着改变他们的这种状态,而应该变成他们情绪的翻译者、理解者,正确地看见他们的情绪,理解他们的焦虑,认可他们的感受。
 
我想,这个翻译、理解孩子情绪的过程,就是解决孩子问题的过程。
 
当孩子明白了自己无意识焦虑的原因,父母也理解了孩子无意识焦虑并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之后,问题自然就不用通过大哭大闹或是大声呵斥的途径来解决啦。
 
金色雨林测评:
“金色雨林的测评系统是针对3-14岁儿童研发的,实验结果经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心身健康联合促进实验室论证具有科学性。该系统由家长报告、学生测评、测评师观察三部分组成,在大数据库和科学计算方法的支持下,生成详尽测评报告,定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成为智能配课系统为孩子定制专属课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帮您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