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是独享剥夺了分享
添加时间:2019-06-18 19:30:20 作者:nanjing 点击数:
开文之前我要先说一个小故事,如今比较火热的明星孙俪,大家应该都知道的,她既是一个演员,也是一位妈妈,同时她对孩子的教育也是有自己一套的,有一次他儿子等等在吃橘子的时候,孙俪问等等你知道为什么橘子是一瓣一瓣的吗,然后她指了指周围的人说:“那是在告诉你,你手中的东西,不能独自占有,不能独自享用,而要懂得与人分享,如果你手中有一个橘子,那就要分享给别人与你一起共享。”然后她儿子等等就把手里的橘子跑去分给叔叔阿姨们吃。孙俪的方法就是:用生活中的小事情传授给孩子大道理。
在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可以跑呀,跳呀家长们带着孩子出去玩的时候,会有一部分家长发现自己家孩子或者邻居的孩子不愿和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更不愿意把手里吃的东西分享给他人,甚至是自己的爸爸妈妈。这个阶段爸爸妈妈们其实可以想一想,小孩子为什么不会分享呢?
分享是指个体与别人共同分享欢乐、幸福、好处等。这是人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是人在社会交往中的需要获得的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一种品质,也是每个人需要具备的一种美德,一种责任。学会分享是孩子成长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从早期教育开始,宝宝就缺乏分享意识。在1~3岁这个阶段,尤其是2岁左右,孩字会进入物权敏感期,会表现出强烈的占有欲,这并不是孩子变自私了,而是开始探索物品与自己之间的关系。
(ps: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态度是指人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乃至奉献等利他的社会态度。)
不会分享是个“问题”,但不是孩子的“错”。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大多数孩子从小没有分享的机会。婴儿时代,他喝的是进口奶粉、他用的是婴儿尿裤、他玩的所有文具,还有身边大人无微不至的爱,无一例外都属于他自己。因此如果没有刻意的教导,孩子只能形成“凡是我喜欢、我需要的东西都无条件属于我”的概念。因为他们只体验过独享的快乐和方便,而没有分享的体验。因此分享在孩子看来,意味着把我喜欢的东西给别人,意味着“失去”,哪怕只是短暂的,他们也不愿意,而家长要求孩子分享是不恰当的做法,也加深了孩子的丧失体验。
因为家长也要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不想被分享的东西。家长在引导孩子与他人分享时要允许孩子有不和人分享的东西,也许这些东西对孩子来说有特殊意义,如果家长强迫孩子分享。
这样做不但不合理,反而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做出相反的行为,更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难以消除的阴影。
比如一个孩子想要玩你家孩子的玩具,你家孩子不愿意,家长就可以问一问他:"你觉得你要是不给玩具给这个小朋友她会是什么感受呢?”,同时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去观察他人的情绪。比如跟孩子说:“你看他是不是伤心啦?”这个过程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始终给孩子分享还是不分享的选择权。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分享,那就算了,尊重孩子,也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经研究表明如果孩子澄清完他人的感受,就算这一次孩子不分享,之后孩子的分享行为也会大大增加。
所谓物权意识就是对一件物品的所有权的理解,比如孩子知道家里的哪些东西属于父母,哪些东西属于自己,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越早越好。孩子的物权意识越强,对自己的玩具就越有安全感,就会更愿意分享。因为孩子知道:这个玩具是我的,我借给你玩,不等于它变成你的,它最后还会回到我的手上。平时可以对宝宝说,这个玩偶是宝宝的,这个背包是妈妈的,这件衣服是爸爸的。帮孩子强化所有权的概念。
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很难理解分享的概念,所以家长要特别用表扬来强化分享这个行为。但是这个表扬也是有技巧的。有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让孩子接受不同类型的表扬。
其一组:表扬行为的 :“你把你的一些弹珠给那些可怜的孩子,这是一件好的事情。”
其二组:赞扬孩子行动背后的品质:“我就知道你是那种喜欢帮助别人的人,你真是一个好孩子。”
经研究发现,几个星期后,当孩子面对更多的给予和分享机会的时候,品质被表扬的孩子比行动被表扬的孩子分享的更多。因为表扬孩子的品质,会让他把分享内化成性格的一部分,孩子想的是:我是个好人。因此对于孩子的一些道德品质,我们要不仅表扬孩子行为,还要表扬孩子的品质。
“金色雨林的测评系统是针对3-14岁儿童研发的,实验结果经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心身健康联合促进实验室论证具有科学性。该系统由家长报告、学生测评、测评师观察三部分组成,在大数据库和科学计算方法的支持下,生成详尽测评报告,定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成为智能配课系统为孩子定制专属课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帮您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