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转动觉发展好,孩子学习和日常表现差不了!
添加时间:2019-07-03 14:57:26 作者:nanjing 点击数:
小学里大多数的学习任务都需要两个或更多知觉通道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学习过程越复杂,水平越高级,对多种通道系统整合的依赖性也就越大。
在一个课堂上学习的小学生,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总是一边听,一边把老师讲的要求记录下来;但有的孩子却只听不记,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事后听课的内容也记不起来多少更没有复习的依据和参考了。
还有一些孩子,数学课上老师教3+3=6的时候,要求把三根木棍和三根木棍放在一起,然后数一数有多少根木棍了……他们却一脸茫然,不知道该怎么做。
这样的孩子并非没有听懂老师的话,但在将老师的话转化为笔记或者行动的时候,却不知所措。这样的孩子就是在将听觉转化为动觉方面出现了问题。听转动觉
在我们的学习活动中,往往需要把不同的感官系统所感知到的信息汇集到大脑,经由大脑的信息加工过程之后,再将其转换或整合到另一个知觉通道来继续加工或呈现,通常我们称之为知觉转换。
一般来讲,知觉转换包括听觉——动觉——视觉三个通道之间的相互转换,孩子在不同通道之间进行知觉转换的能力,往往影响着其学习效果。
比如,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地将视觉信息转化为言语或动作,那么他的书面表达就差不了;如果孩子能够顺利地将动作信息转化为言语或文字,那么他的作文和口才就差不了……其中,孩子是否会听话办事,是否能将老师、家长口头上的指导转化为行动,决定着孩子日常表现的好坏。
听觉转化为动觉,通俗地说,就是孩子能否把从听觉通道获取的信息经过合理地加工,转化为行动,也就是我们平常提到的孩子“听不听话”“操作能力强不强”……
一个人接受外界信息,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事实证明,人运用听觉的频率比视觉高得多。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通过听觉接受信息的活动将愈来愈多,因此是否能够对听觉信息进行有效地转化,深刻地影响着孩子知识的积累和见闻的广博。
在学习上,能够有效地把听到的知识转化为行动,以记笔记、口头表达、写作业、做实验等方式呈现出来,也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语文教学里面强调“听说读写”,“听”即听觉信息的获取,“说读写”则是动作的输出,能否迅速地听懂,并将之说出、读懂、写好,这种能力是决定孩子认识、理解、掌握、运用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字的关键。
小学数学现在强调将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老师教学过程中往往也特别注意实物教学,指导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操作过程提炼或者理解活动中渗透的数学思想和概念。
孩子能否在课堂上将老师的口头指导一步一步地转化为自己的行动,成功地完成老师组织的活动,并从中有所收获,也取决于孩子这种“听转动”的能力的好坏。
在学习过程和生活中,听转动发展好的孩子能够做到以下几点:
☆听指令能在书或本的相应位置上标注重点,按要求补充内容;
☆体育课上能够根据老师的指令正确反应、做到动作标准;
☆能够按照父母或他人口头表达的意愿,帮大人做好一件事;
而听转动觉不好的孩子,会在老师问完之后,一脸茫然,或者一再追问“什么,什么?”“再说一遍”;或者在写的时候,完全不能按照听到的顺序安下心来正确写出。
在孩子“听转动”的过程中,涉及孩子的听知觉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这两种通道之间的转换。
听是基础,动是结果,听动之间需要融会贯通一气呵成。要提高孩子这方面的能力,首先要对孩子的“听话”能力进行训练。
这种能力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这主要包括听知觉注意、听知觉辨音、听知觉记忆、听知觉理解、听知觉品评、听知觉组合等。
孩子在听话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追踪听觉信息,并敏捷而准确地辨析相同或相近的语音形式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所要表达的意义,同时让语音信息在大脑中留下痕迹并保存下来,以便需要时在大脑中重现,以及对感受到的语言信息全面地分析、综合、演绎、归纳、推理,最终达到正确理解并作出评价、组合、加工、迁移和应用……
这些都是孩子“听话”能力的组成部分。只有当孩子能够对听觉信息进行充分地加工之后,才能进而把听觉信息转化为行为和动作。
家长跟孩子约好分别表示“鸡蛋”“小鸡”“大鸡”的动作。比如,蹲下并双手抱头,这个姿势表示“鸡蛋”;双腿并拢半蹲着,右手置于嘴前方,掌心向下,指尖向前,状似鸡嘴,左手放在身后,这个姿势表示“小鸡”;身体直立,双臂斜45度向下,置于身体两侧,这个姿势表示“大鸡”。
然后家长以每2秒一次的速度随机发出指令:“小鸡!鸡蛋!小鸡!大鸡……”看孩子是否能够跟上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速度可逐渐加快。正确率越高,反应越快,则听转动的能力发展越好。
家长准备好纸和笔,然后对孩子发出口头指令:“首先,请你在白纸的中间画一个圆;
然后,请你在圆的中间画—个三角形,注意,三角形必须在圆的里面;
最后,请你在圆的外面画—个正方形,注意,圆必须在正方形的里面。”如果孩子能够正确画出,就算通过。
孩子从幼儿园大班进入小学,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对他们的各种要求也接踵而来——各科老师都对他们有要求,每一科都要做好相应的作业完成相应的任务。这就对孩子领会老师的言语意义、快速准确地开展行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不能很好地将老师的指导转化为行动的孩子,很容易丢三落四,什么也做不好。这对孩子的心理也是极大的打击:大家都在课堂里上课,听老师说一样的话,有的同学做得又快又好,受到老师的表扬,就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做不好,跟不上。
所以在入学前,我们就要对孩子的“听转动"能力进行训练,使孩子也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老师的要求!以下是一些训练孩子“听转动”能力的策略。
爸爸妈妈和孩子一起在家里表演双簧,如妈妈说故事,爸爸和孩子一起表演;或爸爸说故事,妈妈和孩子一起表演。
通过这个游戏,训练孩子注意听妈妈/爸爸的语言表达,并准备地做出相应的动作,同时趣味性很强。
幼儿园里,老师将孩子们分成四堆以上,每堆人手牵着手围成一圈,给每堆人以不同颜色的萝卜命名,如“红萝卜”“白萝卜”“黄萝卜”“紫萝卜”。
任意指定一堆萝卜开始统一下蹲,同时还要念词,再指定别的萝卜堆做同样动作,目标要一致,依此类推但不能马上回指。
幼儿园老师可组织这个游戏:孩子聚在一块空地上,老师播放音乐,音乐响的时候孩子们可随意走动,不能停留在原地;
当老师将音乐暂停,并且同时发出指令“大树!”,孩子则必须马上找到一个人与自己组成一队,两个人抱在一起,状似大树;若老师发出的指令是“小草!”,则孩子们必须马上三个人组成一队,蹲在一起。
若是谁没能立即找到同伴组成一队,则将要接受惩罚。这个游戏旨在锻炼孩子们迅速地按照老师的指令作出正确反应的能力。
两两结队面对面站好。分工一个扮“乌龟”,另一个扮“乌鸦”(可猜拳决定)。两人之间保持适当距离,每个人双手掌心相对,将一只手放在对方两手之间。
游戏规则:等会儿,我会讲一个关于乌龟与乌鸦的小故事,请大家注意听。当念到“乌龟”时,扮演乌龟的人要用双手去夹对方的手,对方则把手躲避。念到“乌鸦”时则二人角色互换,即扮乌鸦者用手去拍乌龟,乌龟设法躲避。只要碰到对方的手就算赢了一次。
“森林里的池塘边住着一只小乌龟,他有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有一天,乌龟在外面玩,突然看见一只乌黑羽毛的乌鸦在天上飞,边飞边喊:“兄弟,快跑,巫婆来了!”乌龟连忙把头缩进壳里,乌鸦则躲进了池塘边的茅屋。
过了一会儿,乌龟见周围没什么动静,探出头来一看,才发现刚才乌鸦看到的既不是巫婆,也不是巫师,而是乌云。这时天空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大雨。
好心的乌龟把乌鸦请到屋里避雨,可是乌鸦看到乌龟家满地污泥,乌~漆抹黑,就喋喋不休数落乌龟,乌龟听了很生气,就骂乌鸦无理取闹。后来,乌鸦把乌~龟家弄得乌烟瘴气,乌~龟不得不把乌鸦赶到屋外,弄得乌鸦呜呜大哭。”
“金色雨林的测评系统是针对3-14岁儿童研发的,实验结果经过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所心身健康联合促进实验室论证具有科学性。该系统由家长报告、学生测评、测评师观察三部分组成,在大数据库和科学计算方法的支持下,生成详尽测评报告,定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能力状况,成为智能配课系统为孩子定制专属课程的重要依据,同时也帮您正确认识孩子的学习能力水平。”
金色雨林注意力记忆力课,针对孩子的12项能力(听/视觉广度、听/视觉空间、听/视觉分辨、听/视觉理解、听/视觉记忆、听/视觉统合)设计了超过100种题型。同时依据孩子的测评结果,智能设定训练目标,并选取相应题库与工具进行实操训练,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增强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