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请不要轻易给孩子贴标签
添加时间:2019-11-13 19:25:58 作者:nanjing 点击数:
一头健壮的狮子醒来,发现自己身上贴了一个“驴”的标签,它怎么也撕不下来。
每当它走在路上时,动物王国的其他动物就指着它说“驴”,它心里很气愤,并不相信它们的话;因为它的身躯很庞大,完全是一头健康狮子的标准。
只是后来听别的动物说它是驴,听得多了就有点怀疑自己的真实身份。
于是它去找自己的好朋友狐狸问“难道你也认为我是头驴吗?”,狐狸说“驴先生,虽然你长得像狮子,但你身上明明写着驴啊”。
我们的孩子何尝不是这头狮子呢?经常被家长说“你怎么这么笨”、“傻瓜”、“害羞”等,从一开始的不相信,到后面的怀疑自己,到最后真的认为自己很笨。
心理学中的“期待效应”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教授和雅各布森教授在美国加州一所学校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从这所学校里随机挑选了18名学生,并告诉校长这18名学生是高智商,要好好培养。
8个月后,发现这18名学生个个成绩有较大进步,自信心强,乐于和别人打交道,求知欲盛。
不难猜出,老师收到罗森塔尔的暗示后,就对这些学生寄予厚望,平时鼓励多于打压,将这期许传递给了学生;学生受到鼓励、期许后,就努力地朝着老师的期望靠拢。
这种“标签效应”也称“期待效应”,当你对一个人有期望时,行为上也会多鼓励、积极的心理暗示,对方感受到你的期许后,为了保持你的赞许,会朝着你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对孩子更是如此。
不要给你的孩子贴任何负向的标签。特别是六岁以前的小孩,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很强,非常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按照父母贴的标签去寻找归属。
因为孩子的判断能力有限,他的判断依据是来自父母;你说他笨,他就认为自己笨;你说他害羞,他就认为自己害羞。
心理学家认为,孩子容易内化成人的消极评价,削弱自我行为掌控感,不自觉地朝成人贴的标签发展。
曾有人以“你长大后要做什么”为题,对五年级学生做了一个问卷调查。
有个学生说“我学习成绩不好,老师和爸妈说我是笨蛋,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可见,标签对孩子的危害,影响了对自己的认知,连自己以后想做什么都不知道。
与被贴负面标签形成明显对比的是,被贴上“聪明”、“天才”、“神童”的孩子,他们承受的压力更大。
他们会为了大人的标签而努力,不敢犯错,活在大人的期许里,为了保持这个标签,他们不敢尝试,怕自己失败。
如果孩子感兴趣的是植物学,你偏对他说学植物没前途,要多学数学,包括其他的亲戚也是这么说。
也许孩子为了你学数学,但是他的兴趣还是在植物学,他也因此被限制了自由发展,为了你放弃了植物学。
不要用贴标签的方式,来改变孩子的兴趣,限制他的自由。
看到这你会想,既然贴负面标签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那我贴正面的总可以吧,例如“聪明”、“勇敢”、“懂事”等。
假如你常对孩子说“你真聪明”,是在助长他的固定型思维,他同样得不到进步,他认为自己天生聪明,不需要付出努力。
假如你常说他“你真勇敢”,是在夸大他的冒险精神,对未知的世界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恐惧,后果有时是可怕的。
所以,负面的标签不要贴,改为鼓励的语气;正面的标签不要盲目贴,以免孩子成为自大的人。
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没犯过错的孩子,将来承受能力不强,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犯错的问题。
在教育孩子前,先听听他们那样做的原因,给孩子一个申诉的机会。
不要看到孩子考试不好,就说他笨;不要看到他不善于打交道,就说他内向;不要因为他活泼,就说他顽劣。
有的家长觉得给孩子贴上正面的标签,孩子就会朝着自己的期望发展,虽然是利用了“期待效应”,但盲目的标签会适得其反。
所谓标签,就是把孩子固化成一个刻板的印象,无形中给他们的人生设了限。但偏偏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所以,有时候不是孩子找不到方向,而是我们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导致他们看不到方向。
金色雨林注意力课程:金色雨林注意力记忆力课,针对孩子的12项能力(听/视觉广度、听/视觉空间、听/视觉分辨、听/视觉理解、听/视觉记忆、听/视觉统合)设计了超过100种题型。同时依据孩子的测评结果,智能设定训练目标,并选取相应题库与工具进行实操训练,帮助孩子提升注意力增强记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