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效应”正在漫延中国的教育……
添加时间:2017-11-24 09:13:14 作者:kaixuanmen 点击数:

一、什么是剧场效应?
 
百度关于“剧场效应”的解释有两条。
 
第一条是大学者卢梭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当时的巴黎成了一个大剧场,每个巴黎人在巴黎这个剧场中观剧,同时又主动被动的参与演出。所有人既是观众,又是参与演出的演员。在自觉或不自觉中,人们完成了自我的异化。
 
第二条是个经济学概念。大意是说,如果剧院突然着火了,按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原则,每个人都选择快速奔跑出去。导致的结果是大家拥堵在大门口,形成了集体的悲剧。寓意是指: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会导致集体秩序失衡,最后形成整体悲剧。
 
在这两个概念中,共同点是个人角色和社会环境的失衡。
 
当每个人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必然会破坏其他人的利益。大家都这么做,最终结果是谁的利益都不能最大化,甚至可能出现整体利益的最小化。这就是“无序”局面。
 
“无序”的结局通常是“双输”“多输”甚至“全输”。到最后,往往没有一个赢家。“恶序”的结局通常是“单赢”,一般至少有一个赢家。“无序”导致的结果比“恶序”还要坏。
 
这就是,为什么“坏秩序”比“无秩序”要好一些的解释。所以,秩序就显得重要了,法律就显得重要了。“良序”的出发点不是维护局部利益(不管是弱者,还是强者)的最大化,而是维护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糟糕的是,当下教育从未建立过“良序”,一直在各种“坏序”中沦陷,然后终于无可挽回的坠入了“无序”的深渊。
 
二、“剧场效应”绑架教育举例
 
“剧场效应”正在中国教育泛滥成灾。
 
举例一: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
 
学生应该每天有多长时间的学习时间?国家有规定,生理也有规律。然而,“剧场效应”却一再突破国家规定和学生健康的底线。
 
以普通人口大省的高中阶段为例,其逻辑演变如下:
 
第一阶段(坐着看戏):所有学校都按国家规定执行,比如一周上五天课,每天上8节课,没有早晚自习,挺和谐的。
 
第二阶段(个别人站起来看戏):突然,有个学校改成一周上六天课,每天上10节课,结果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成绩。赢得了家长的好评和追捧。
 
第三阶段(所有人站起来看戏):于是,其他学校迫于业绩考评和家长的压力,也被迫跟进。一段时间后,学校都成了六天上课制。一个学校不守规矩必然演变成所有学校都不守规矩(除了那些自己放弃竞争的所谓“烂校”)。于是大家的办学时间达成了新的平衡。
 
第四阶段(站在椅子上看戏):某些学校索性失去下限,改成两周休息一次,加上早晚自习。更有甚至发展到早上五点起床,晚上十一点才休息。于是,其他学校也被迫跟进。
 
如此愈演愈烈,甚至有的学校一个月才休息半天,尽管骇人听闻,但比比皆是。
 
尽管有部分学校迫于压力,没有完全跟进,但再也没有任何学校(尤其是重点学校)胆敢回到五天上课制、不上早晚自习的起始状态了。所有学校都退不回去了。
 
当大家都变本加厉的延长了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后,所有学校在这个恐怖的节奏下达成了新的平衡:
 
先延长时间的学校在一小段时间内取得一定优势(如某些县中),但随着其他学校的迅速跟进(市中、省中也在上课时间上“县中化”),这些先发学校的优势也逐渐丧失。各个学校与原来五天工作制的情况下比较,办学成绩和排序没有本质变化。不同点是:所有学校、学生、教师都更累了,但得到的仍是原来那个排名而已。只是,谁也不敢再回到五天工作制,谁也不敢退回去了。
 
举例二:愈演愈烈的补课。
 
上述举例说的一般是高中。高中,似乎是政策监管的特区。初中和小学,国家政策还是卡的比较严的,毕竟,对这么小的孩子们下手,大多公办学校还是略感不好意思的。于是,另一个替代品上场了:补习班。
 
第一阶段(没有人上补习班):班里同学们学习成绩有好有差,好在老师和家长们并未特别在意孩子们成绩好坏,几乎没有人会为了提高分数上补习班。这是起始状态。回顾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学校,那时社会上几乎没有补习班存在。
 
第二阶段(个别人上补习班):突然,有同学利用周末时间补课,或者是上的补习班,或者是找的一对一的家教,短时间内提升了自己的成绩排名,引发了其他家长的效仿。
 
第三阶段(大部分人上补习班):于是,竞争愈演愈烈,别人上补习班成绩提升了,你不上补习班就相对落后。班级里几乎所有同学都上了补习班。结果大家的成绩排序又回到了起始状态。
 
第四阶段(追求名牌补习班和名校老师):上补习班已经不够给力了,需要上名牌补习班,找名校老师补习。“你家孩子报的哪个补习班?”,已经成了很多家长聊天的中心话题。某些“名牌补习班”一位难求,招生甚至比公办名校还牛气,放学时常常造成交通拥堵。一些“名校老师”更是炙手可热,大赚钞票。更有补习班或老师违规宣传,拉大旗扯虎皮者有之,李鬼冒充李逵有之,坑蒙拐骗者也不乏其人。
 
过去是学习差的上补习班,现在是学习好的上补习班。为什么好学生也上补习班?因为别的好学生也正在补习,正在变得更好,你不努力就会落后!如此愈演愈烈,可苦了家长和孩子们了。
 
如此竞相上补习班的结果,得到的是和原来一样的排序和升学结果。但,谁也回不去了!因为谁也不敢也不愿先停下来!谁先停下来谁吃亏啊!
 
举例三:疯狂的作业。
 
前一段微信朋友圈一篇家长陪孩子写作业的推文一度刷屏。文中提到:陪孩子写作业成了危险工种,陪写作业导致家长心肌梗塞。
 
还开出了陪孩子写作业的必读书目:
 
第一阶段《亲密育儿百科》、《孩子你慢慢来》、《让孩子做主》,
 
第二阶段《莫生气》、《佛经》、《老子》、《论持久战》,
 
第三阶段《心脏病的预防与防治》、《高血压降压宝典》、《强迫症的自我恢复》,
 
第四阶段《活着》……
 
作业,又是如何理直气壮的在蹂躏学生的同时又折磨着家长呢?
 
同样,可以在“剧场效应”中找到答案。
 
第一阶段(作业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作业的童年时期,那时科目少,作业也少且简单,放学也早。完成作业都不是问题,写完作业还能愉快的玩耍。课余男生上树掏鸟窝,下河捉鱼鳖,女生跳皮筋,做手工,都是学生时代的常态。
 
第二阶段(作业变多):某些科目或老师增加了作业,这门科目成绩立竿见影的提升,迫于考评的压力,其他各科纷纷跟进。
 
第三阶段(作业变态):只增加作业数量已经过时了,作业的种类和形态也与时俱进。除了老师改的作业,还有家长改的作业,除了课内作业,还有课外作业、展示作业、探究作业、网络教育作业、全程签字改错、微信打卡、拍照上传……。作业已经成了家庭和谐的头等大事。
 
第四阶段(作业发疯):作业,重在落实,落实,关键在家长。写作业成了衡量学生学习态度和家长对学校支持力度的最重要维度。不写作业要罚站,甚至停课,在许多学校已成为常态;监督作业不力的家长被请到学校面谈也屡见不鲜。
 
同样悲剧的是,当每个学生和每个学校都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他们成绩排序与作业少时并不会有显著变化。只是,所有的老师、学生、家长都更加疲惫不堪,日益心力交瘁。而,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多写了这么多作业后,学生们对学习这件事充满了厌恶,对学校这个东西充满了憎恨。学校?不存在的,只是一个集中起来被惩罚写作业抄作业罚作业的地方而已。尤为要命的是:谁也停不下来了,谁也不敢少布置作业,谁也不敢不布置作业。
 
孩子们未必能赢在起跑线,可能要先累死在作业本中。
 
三、谁是“剧场效应”的受害者?
 
“剧场效应”覆盖之下,人人皆是受害者。.
 
孩子们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本来他们不必写这么多作业,上这么多补习班,熬这么多夜。他们的学习本不必如此机械而应试,在被如此单调机械枯燥地约束十几年后,他们离开学校时,往往对读书这件事充满了厌倦。
 
家长们也是受害者。钱包被掏空了,身体被榨干了,亲子关系被破坏了。成功者永远是少数,大多数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希望也陆续破灭。为了孩子的未来透支了孩子的成长,为了所谓的分数摧毁了家庭的和谐。
 
老师们也逃不过。表面看某些老师从补习中获利不少,但大多数老师舍弃了自己的健康和家人,也未必能成就学生的辉煌。学生辛苦,家长心苦,老师命苦。工作时间如此之长,法律规定的双休日和寒暑假,对于中国的高中教师来时,一直是个遥远的传说。更为滑稽的是,在付出如此高强度的劳动后,他们终究会发现,自己培养的学生除了获得几个分数,在人格、道德、思想等方面几乎毫无建树。
 
几代人全部沉浸在考试中不能自拔,如此成长起来的人才,其创新能力不容乐观。
 
四、梦想、学校的未来?
 
除了写作业,除了考试,学习还有别的含义吗?
 
除了刷试题,除了上课,学校还有别的教育吗?
 
看到有人描述这样的学校。
 
在未来,有这么一所学校。上午上文化课,下午上兴趣课和社团活动,包括体育、音乐、美术、手工、舞蹈、话剧、诗歌、哲学、游戏、科技制作……。晚上,读本书,写文章,看电影,散步,开晚会,或者发呆。周末,是郊游、体育比赛、社会实践或参观博物馆。
 
这样的学校并不贵,至少不会比上补习班贵。
 
也许,这一天并不遥远。
 
也许,这未来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