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身边有个姐妹,她态度鲜明又坚决地不肯要二胎,原因不是经济压力,也不是没有人带,而是,她害怕自己有了两个孩子之后,无法公平的对待他们。
她自己是有一个妹妹的,自己的母亲在她和妹妹之间,更偏爱妹妹多一点。
“我妈在我这里就是一个杀富济贫的女侠!”她不无嘲讽的说,话音里却有一丝辛酸。
她的经济状况比妹妹好一些,妈妈经常说的话就是:“你妹过的不好,你多帮她一点。”
这句话本身也什么毛病,姐妹之间互相帮助不能说理所当然,但也是亲情使然,她妈妈不说,她也是应该主动帮一下妹妹的。
但事实情况呢?妹妹因为自己的原因被炒鱿鱼,没工作就没收入,没收入就跟姐姐借钱,说是“借”其实也是“肉包子打狗”
可是,这一接济就是半年。妹妹也不好好找工作,不是嫌辛苦,就是嫌钱少,一心想自己创业当老板,没钱了,自然就找姐姐“借”。
“你知道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觉醒的吗?是那次,我妈来我家小住,看见我梳妆台上的护肤品,挨个问价钱,问完了,立刻说,你这一张脸一层层抹下来好几千块,你妹妹日子过得苦的,什么都没有,你也不记挂着她。”
妈妈语气里的打抱不平和责怪,让她震惊。她说:“那一刻,我终于明白,她偏心,拿我的血肉去喂妹妹,她都不会觉得有什么,更不会想到我会不会疼。”
可即便这样,她仍然对自己的妈妈说不出一个“不”字。当晚,她打包自己所有的护肤品,让妈妈带给妹妹。她知道自己不能把妈妈怎么样,但她的心从那天开始,还是凉了。
我听了,长长叹口气,也不知道怎么安慰她。这样的事,这样的父母,自古有之。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偏心眼”母亲。一个是郑庄公和共叔段的母亲武姜,一个是汉景帝和汉梁王的母亲窦太后。两个母亲都偏爱小儿子,套路也都一样,也都曾逼着哥哥把最肥沃的土地赐给弟弟,不停的让哥哥给好处,最后,更是想要把大儿子的王位夺取,送给小儿子。
可是结果呢。共叔段谋反失败,流亡途中自杀,郑庄公立下毒誓,与母亲“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梁王也谋反失败,虽然汉景帝没有杀他,但他随后不久病逝了。窦太后听说梁王死了,大骂景帝,说:“帝果杀吾子!”她说这话的时候,一定忘了,景帝也是她的亲生骨肉。
不管父母怎样偏心,子女总能轻易的原谅,可对手足,终究还是差了一点。
郑庄公立下毒誓后后悔,思念母亲,终究还是掘土见泉,在地下与母亲相会,母子二人抱头痛哭,冰释前嫌。但本该好好享受荣华富贵的共叔段,终究惨死,兄弟二人终究无法和解。
窦太后一直与景帝相安无事,但梁王和景帝,终究反目,至死两兄弟之间都心有怨怼。
是谁一手造成了这样的悲剧,是他们的母亲。偏心,被冷落的那个会受伤,被偏爱的那个会恃宠而骄,对哪一个都没好处。我觉得,兄弟姐妹之间相处的好不好,真的要看他们有没有公平公正的父母!
“世人都有偏心眼”,这句一语双关的俗语道破了人心,尤其是父母,每个孩子因为出生顺序的不同,总会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质。相较之下,总有一个尤其得父母的疼爱,可凡事总要有个度。
人们也是奇怪,凡事总是忍不住对比,尤其是逗弄孩子的时候。
我的侄女曾被当众问:“大姑姑对你好,还是小姑姑对你好?”我气得,只恨自己不在场,不能帮孩子怼回去。事后,我郑重的告诉侄女:“下次再遇到这种事,你直接说‘两个姑姑各有各的好,不用拿来做比较’,如果那人还接着说,你就问他,‘有意思吗?’。”
类似的问话还有这些:
“你妈喜欢你,还是喜欢你弟弟?”
“是爸爸好,还是妈妈好?”
“姥姥好,还是奶奶好?”
有意思吗?真没意思!很多矛盾就是这么一点点埋下祸根的。
我觉得爱这个东西,是最不能把它量化的,它不是一块饼干,给了你,我就没有了。
它应该是源源不断的供给,因为宏大而丰富,我们真的不用在爱里一决高下,拼命争夺。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