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情绪激动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认知
添加时间:2018-03-17 17:01:03 作者:kaixuanmen 点击数:

 

 1 

 

想起朋友说过的一件事。

 

她说,儿子刚上一年级时,完全不适应学校的生活,不肯坐在座位上,经常被请家长。

 

早上,她要把孩子送到教室,安顿好了,才提心吊胆地离开。

 

有一天,她把孩子送到教室,部分小朋友已经开始晨读了。领读的是个小姑娘,另有几个孩子在教室里转来转去,看样是班干部,在维持纪律。

 

然后,就看到一个女孩子抓住坐在第一排的一个男孩子的语文书,试图没收他的书。

 

小男孩死死抓住书,不放手。

 

接下来,几个班干部一起上去,帮着女孩子,把书抢到了。然后教室里就演变成了,几个孩子拿着书跑,小男孩在追。在抢夺过程中,书被撕坏了。

 

于是,小男孩大哭大喊,晨读无法进行下去。在推推搡搡过程中,小男孩被几个人从教室的前门拖到了后门。

 

小男孩像发疯一样,喊叫不止,几个班干部还是没有松手。

 

朋友看不下去了,说,你们几人在干嘛?

 

其中一个女孩子说,他没有好好读书。但并未松手。

 

这时,只听一个同学说,老师来了,赶紧松开了抓住小男孩的手,其他人也住了手。

 

只剩下小男孩自个躺在地上,又哭又喊。

 

老师进屋,二话没说,把小男孩从地上扯了起来,拎到办公室去了。

 

朋友说,当时看的目瞪口呆。

 

以往被老师投诉,她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肯定是孩子犯了错,对孩子一阵批评教育,孩子默不作声地听着,很少做解释。

 

现在看来,事情没有那么简单。

 

任何行为的背后,都是有原因的。

 

 2 

 

孩子骂人,可能是为了表达愤怒。孩子打人,可能是受到了言语刺激。孩子上课走神可能是在想心事。孩子乱动别人,可能是为了引起大家注意......

 

孩子的确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行为问题,同时,他们的心里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困惑。

 

那么,成人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值得信赖的环境吗?能给他们一个解释的机会吗?能给他们正确的引导而非简单的惩罚吗?

 

我不想说,不能。但想说,很难。

 

单就朋友说的那件事,我想问的是:

 

第一,老师什么都没问,怎么就天然认定是小男孩的错?

 

第二,即使小男孩没有好好读书,那也是他自己的事。班干部有什么权力去抢他的书?

 

第三,如此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些才上一年级的孩子,是从哪学来的?

 

第四,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就为了识文学字当班干部考高分?

 

第五,如果老师告家长说,小男孩扰乱纪律,小男孩是否有能力为自己辩解?父母是否能听他的解释?

 

在这里,为了避免个别人断章取义。先声明一下,我不是在责怪老师。如果那个小男孩一贯“调皮捣蛋不读书”,而我作为班主任,管理着几十个人的新生,焦头烂额之际,见一个学生躺在地上大喊大叫,晨读无法进行,指不定也会那样做。

 

没把自己置身于当时的环境,就很难断言“会”,还是“不会”。

 

只是,至少,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

 

 3 

 

成人觉得无法忍受的行为,比如孩子“骂人”,或许只是为了表达愤怒,压根儿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想想我们小时候就知道了。懵懵懂懂中是否也曾做过一些而今看来不可思议的事?被理解了,开心。被惩罚了,伤心。

 

对很多事情,心存困惑,却找不到一个人可以问。即使勉强问到了,也糊里糊涂,难以有满意的答案。

 

至少,于我而言,是很难从父母和老师那里找到答案的。我指的不是书本上的题目。

 

这可能也是我爱上阅读的原因吧。

 

成长中太多的烦恼、困惑、沮丧、希望、无助、彷徨,在书籍中找到了感同深受,理解认同,鼓励支持。

 

而这种感觉,若是来自身边亲人的陪伴,该是一种怎样的体验?